<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关于我省境内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专题研究(转载)
        浏览次数:10269  作者: 柴琨    发布时间:2017-08-17

         

        省科顾委商贸流通专家组

        我省于1984年开始探索产业园区建设,最早的产业园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哈尔滨开发区,于1993年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到2014年,产业园区总数已达96家。其中,国家级14家,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家、经济技术开发区8家、边境经济合作区2家、综合保税区1家;省级33家,分布在29个区县和4个农垦分局;享受省级政策的49家,分布在全省46个区县、农垦和森工系统。

        2015年,北安、巴彦、富裕、安达、海伦由省级开发区晋级为省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达到38家,享受省级政策工业示范基地为40家。

        目前,开发区覆盖了全省13个市(地)、60个县(市)、5个农垦分局和2个森工分局。至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级开发区为基础,以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为增长极的4纵4横的开发区的发展网络格局。

        一、我省产业园区发展综述

        (一)园区产值

        2014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生产增加值3899.9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848.3亿元,同比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953.9亿元,同比增长13.8%。

        1.国家级开发区是主导园区发展的主力军。2014年14家国家级园区实现增加值2752.2亿元,占全省开发区的70.6%。真正成为了推动全省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哈尔滨、大庆2地6家开发区增加值占国家级开发区总增加值的81.36%。

        2.省级开发区经济增长避免了大幅度下滑。2014年虽然有1/3的省级开发区呈现下滑态势,但总体上省级开发区实现增加值666.5亿元,占全省开发区的比重为17.1%,同比下降1.6%。财政收入70.3亿元,下降6.1%;税收实现61.1亿元,下降2.4%;实现进出口额25.8亿美元,增长26.5%。

        3.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保持了增长态。2014年49级啊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在有16家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同比增长4.6%。

        4.全省1/2以上的园区产业增加值超10亿元。2014年,年增加值在10亿元以上的开发区一共50个,占全部开发区的52.1%,其中国家级有13个,省级有18个,享受省级政策的有19个。50亿元-100医院的有6个,超百亿元以上的有8个。

        (二)财税收入

        2014年,全省开发区财税收入共计约为924.6亿元。其中财政收入为521.8亿,税收收入为402.8亿。开发区实现的财税收入占当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1301亿元的71%。

        1.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在全部开发区中占比均达到72.0%以上。其中,财政收入与税收保持双增长的有6家,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有4家。

        2.省级开发区。2014年实现财政收入为70.3亿,占全省开发区的13.48%,比去年同期总体下降6%。33家园区中20家园区负增长。

        3.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2014年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园区的高增长带动下,财政收入为达到71.58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4.7%,在全省开发区中占比为13.7%。其中,有6家园区0增长,14家负增长。

        (三)外资利用

        1.利用境外资金。2014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5%。境外资金主要集中在国家级开发区,达到20.7亿美元,占全省开发区的93.7%,使用额度比上年下降2.7%;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利用外资1.2亿美元,占5.4%,使用额度同比下降47.9%;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仅为0.2亿美元,占0.9%,同比下降81.4%。

        2.利用国内资金。2014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国内资金1285.9亿元,同比下降34.5%。国家级开发区利用国内资金585亿元,占全省开发区的45.5%,使用额度同比下降19.5%;省级开发区358亿元,占比为27.8%,使用额度同比下降52.3%,享受省级开发区为315.8亿元,占比为24.6%,使用额度同比下降26.3%。

        3.外资(含省外)占总投资的比例。截止2014年,全省园区建设总投资中,境外资金占比为1.04%(美元按1:6折合人民币),外省资金占比为10.1%。省外境外资金之和占比为11.1%。其中,在外来资金中,境外资金占9.3%,90%以上的资金来自于省外投资者。

        (四)对外贸易

        1.总体情况。2014年,全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开发区一共有58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有14家,省级开发区有23家,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有21家。一共实现进出口额153.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0.9%。

        2.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园区。国家级园区是开展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园区,如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绥芬河保税区、大庆经济开发区、双鸭山经济开发区、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6家占比为87%,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在省级及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中:2014年进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园区已经达到27家。其中,省级开发区中有13家,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中有14家。

        3.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比上年增长10.0%。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达79.1%。有6家开发区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哈尔滨利民开发区负增长-45.5%。在省级及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中,进出口贸易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园区一共有15家(省级园区中有8家,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中有7家)。

        (五)园区企业与吸纳就业

        1.园区企业。截止2014年末,全省开发区进驻企业25631个,比上年增加2101个。国家级园区吸纳企业18478个,占全省开发区企业数量的72.1%;进驻企业数量比上年增加1790个。

        2.“四上”企业。全省开发区进驻企业中“四上”企业3283个,比上年增加122个,占全部企业数量的12.8%。

        3.规模以上企业。全省开发区中规模以上企业2077个。比上年增加106个,增长5.1%。

        4.吸纳就业。2014年,全省开发区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人,同比增长7.1%。其中,国家开发区就业87.6万人;省级开发区28.7万人;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园区吸纳就业24.8万人,分别占比为62.1%、20.3%、17.6%。

        (六)园区面积与产出分析

        2014年,全省96家开发区实现产值3899.9亿元,按其管辖面积核算,平均实现产值1.81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管辖面积比省级开发区多54.1%,产值却比省级开发区高出3.1倍;省级开发区土地管辖面积比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多65.4%,产值仅仅高出38.5%,每平方公里产值仅为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的83.7%。

        1.国家级开发区。2014年实现产值2752.2亿元,为26027万元/平方公里。其中,每平方公里产出较高的是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169525万元),其他依次是绥芬河综合保税区(168053万元)、大庆经开区(150703万元)。

        2.省级开发区。2014年省级开发区实现产值为666.47亿元,平均为9713万元/平方公里,仅达到国家级开发区的37.3%。其中,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的有2个:双城(14.3亿元)、东宁(5.5亿元)。

        3.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开发区。2014年产值为481.2亿元,平均1.16万元/平方公里。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有3个;未达亿元的园区近1/2。

        (七)管辖面积与开发面积

        1.管辖面积。2014年末,全省开发区管辖土地面积为2158.4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057.44平方公里,占49%;省级开发区686.16平方公里,占31.8%;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414.8平方公里,占19.2%。

        2.开发面积。总计为490.5平方公里,占管辖面积的22.7%。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开发使用率为19.6%,开发使用率在50%以上的有4家,30%以上的有2家,比率最低的是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仅达到7.5%;省级开发区开发使用率为23.8%,开发使用率为100%的有3家,90%以上的有2家,50%以上的有4家,到2014年末尚未开发的是阿城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开发使用率29.2%,开发率在30-40%的有8家;40-50%的9家;50-60%的有4家;60-70%的2家;70-80%的2家;80-90%的2家。

        (八)园区建设总投资情况

        1.固定资产投资。截止2014年末,全省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82.6亿元。其中:国家级、省级、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三个层次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各自所占比重分别为:63.1%、22.8%、14.1%。

        从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看,主要集中在哈尔滨(45.3%)、大庆(17.8%)、牡丹江(8.4%)、绥化(7.4%)4个城市。

        ---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绝大部分建设投资集中在哈尔滨市,其投资额所占比重高达80.5%,其他依次是大庆34.4%,牡丹江13.5%,双鸭山4.7%、齐齐哈尔2.6%,绥化2.2%。

        ---在省级开发区中,投资占比最高的是哈尔滨市24.3%,其他依次是绥化20.4%,佳木斯10.2%牡丹江8.5%,鸡西6.2%。

        在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中,占比重较高的是哈尔滨市的4个开发区,占比达23.4%,齐齐哈尔市的9个开发区,占比达18.3%,其他依次是绥化市(12.3%)、佳木斯市(11.2%)、大庆市(8.9%)、伊春(8.1%)。

        2.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4年,全省各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900.4亿元。其中:国家级、省级、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分别为73.1%、15.0%、11.9%。

        从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分布看,哈尔滨市开发区投资占比重高达46.6%,其它依次是大庆市(19.4%)和牡丹江市(10%)、齐齐哈尔市(6 %)、佳木斯市(4.20%)、绥化市(4.1%)、双鸭山市4%。

        ---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90.2亿元,其中,哈尔滨市4各开发区占比为56.5%,大庆占25.1%。

        ---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4.1亿元,其中,哈尔滨市8个开发区占比为23.7%,佳木斯3个开发区完成投资占比为16.6%,牡丹江为16%。

        ---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6.1亿元,其中,齐齐哈尔市的9个开发区占比为26.33%,佳木斯市5个开发区占比为14.67%,哈尔滨市4个园区占比为14.36%,绥化市7个开发区占比为12.73%,伊春市5个开发区占比为11.57%。

        (九)我省开发区产业特征

        截止2014年,我省园区产业类别主要有以木材加工,进出口加工,食品生产加工,制药为,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类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矿产资源及资源加工加工、制造业、特殊行业。

        以上十个类型是按照园区首位项目确定的。其中,以木材加工为主的12个,食品加工为主的24个,制药行业8个,农副产品加工行业14个,化工行业7个,新材料新能源产业7个,矿产资源加工7个,制造业6个,特殊行业5个,进出口行业5个。

        总体上看,我省开发区突出问题是园区产业项目趋同,雷同化、同质化、缺少特色。其原因是各地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相近,很多园区产业布局趋同、定位雷同、项目重复建设,导致园区产品趋同、供应分散等现象突出。

        产业同质化与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间合理分工相矛盾,使得全省产业资源过度分散,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园区集聚效应差。趋同的业态布局易引发各地区之间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产品市场分割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存在着每个园区涉及多个产业,主导产业的地位不突出,园区特色不明显的现象。

        1.木材加工园区过多。全省以木材加工为主的园区有12个,但加上其他园区从事木材加工业务的一共有20家。如大兴安岭所属4个区县的园区虽以矿产加工为主,但都设定有木材加工项目;绥芬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开展边境贸易的同时也开展木材加工业务;伊春生态工业园区在开展森林食品产业的同时开展木材加工业务;通河工业示范基地在开展农副产品加工的同时开展木材加工产业项目。

        我省封山育林,实施“天保工程”已多年,木材加工已经十分短缺,如果不能从俄罗斯进口原木,开展木材加工业务将是无米之炊。

        2.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园区过多。全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园区有14个,但是,具有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功能的园区可达23个。全省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园区共有24个,加上其他园区从事食品加工业务的,总量上达到33家。

        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扭转原料大省形象,应是我省加工业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主攻方向,但是,加工项目散、小、弱的格局带来的是我省食品工业难以形成合力,弱化了市场竞争力。

        3.高附加值产业项目很少。我省开发区虽然有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项目是科技创新、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项目是石油化工、食品、电子信息;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项目是新型建材、机械制造。3个高开区共同点是都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但从实际运行的产业项目看,只有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特征明显。

        二、“十三五”期间开发区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管辖土地大量长期闲置

        全省开发区管辖土地面积2158.4平方公里。由于投资强度弱,截止2014年末仅仅开发利用490.5平方公里,利用率为22.7%。很多土地核准时间都在2-3年以上,大量空地不仅造成土地资源得浪费,也映射出园区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这种现象导致其后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从近两年发展状况看,开发区管辖土地大量闲置的原因主要是投资强度不够。投资强度,即固定资产投资额(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除以土地面积,是衡量开发区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标准。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六类地区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少量石油、医药加工的等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应在590-1175万元/公顷之间。在不考虑绿地率、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因素的前提下,我省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总体上基本达到国家相关要求。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总体上达到76320万元/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223万元/平方公里。但省级和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存在一定差距,分别为42480万元和43332万元。

        (二)规模小型化

        我省是按照行政区划建设的,直接导致了产业资源的行政性分散,使得每个园区都不能占有大量生产加工的原料资源,导致了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生产程度低,园区生产无法摆脱小生产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与大市场的大规模需求对接难度大,很多下游客户无法与之长期合作。而且,相当一部分省级开发区和绝大部分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开发区,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园区实现大规模发展,也难以打造出在市场上过得硬的品牌。

        (三)产品粗放化

        产品粗放化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品牌和统一的产品标准。园区产品粗放化程度高,深加工比率低,加之单位产量的能耗、物耗高,产品相对利润率低,市场地位和作用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未能一体化

        从建设模式的角度看,我省各类园区大多数倾向独立发展式,即园区位于城市中、远郊,选址及用地性质比较自由,发展余地较大,但与母城相距较远,基本上不受中心城区扩散效应的影响,而且这类工业园区因投资环境形成过程较长,对母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依托困难,建园成本高,其建设和发展的速度也都比较慢,城市化效应需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

        同时,处于利益博弈角度,各区乡镇政府都更愿意在自己管辖区域内建设工业园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避免发展滞后于其他城镇。这种遍地开花的局面,一来引起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二来造成区域产业雷同现象普遍,内部竞争激烈,不利于园区集聚经济等效应的形成,更不利于区域竞争力的形成。

        三、对于省内开发区发展规划建议

        当前,我省开发区的发展,要抢抓建设《东丝路带》等重大机遇,将园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着力提高开发区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中区、吸引投资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为把我省建成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一)发展方略

        1.科学布局,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标准,按照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发区加快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带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二是以促进“五大规划”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推动“十大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中蒙俄通道经济走廊”“东丝路带”为契机,努力形成各园区资源比较优势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园区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园区总产值的提高与进出口贸易额的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态势,实现园区经济协调发展。

        2.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一是实施大型园区引领战略。支持大型园区通过合作方式,积极整合小型园区资源,达到引领小型园区发展的目的。二是主导产业带动辅助产业战略。每个园区内部、不同地区的园区之间,按照分工协作理念,以主导产业为支撑,带动关联产业共同发展。

        3.壮大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壮大园区产业规模。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外包产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园区为主力,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与其他园区相关产业进行对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完善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主导产业突出、技术水平先进、配套协作能力强、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的产业聚集区,大力增强园区产业市场竞争力。

        4.转变方式,优化发展。一是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产出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开放发展为动力,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手段,增强园区承载产业的能力,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三是优化园区综合服务环境。深入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服务创新,完善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管理体制,大力提升开发区集聚要素和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内陆开放发展战略高地建设。

        5.协作共进,联动发展。一是推动产城互动发展。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要素,把产业园区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二是园区带动当地经济协调。鼓励园区以多种合作形式整合当地各类相关产业资源,统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形成园区与城市建设资源共享、联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展导向

        1.以对俄经贸为引领。贯彻“东丝路带”发展战略,依托我省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优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创新开放模式,加速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有力的外向型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中俄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有效对接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模式,探索在我省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国家级开发区要发挥对俄经贸合作“领头羊”的作用,成为拉动全省开发区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对俄经贸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2.内、外、边兼顾。境内产业园区的发展要考虑园区的分布与产业园区之间、境内园区与境外园区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发展问题。做到境内、境外、边境三方面的园区综合全面发展。

        3.高效益。我省园区体量小,财税贡献率不高。“十三五”期间必须扭转这种状况。产业园区建设必须追求高产出、高效益,从而使产业园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4.软硬件并重。硬件指具体的工业设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园区发展政策的制定等。园区建设必须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企业)间发展链建设,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三)园区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园区发展定位。一是实施“东部陆海丝绸之路”战略的主要产业载体;二是拉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各地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2.园区发展目标。依托各自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格局。到2020年末,以下指标分别达到:

        ---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25个以上、过500亿元的达到50个以上。全省产业园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到2020年末,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5%左右;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对俄经贸园区占园区总数65%以上。

        ---全省园区实际利用国外资金增幅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引进国内资金、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增幅高于全省20个百分点。国家级、省级和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工业用地容积率分别提高15%、10%、5%以上;项目投资强度分别达到每公顷3000万元、2500万元和2000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开发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55%、70%、90%,促进全省产业结构显着调整。

        ---“十三五”期间,境内园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

        ---全省开发区的进出口额增幅高于全省对外经贸合作总额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的总额的55.0%以上。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的开发区要达到30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开发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要达到90%。

        ---在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承接转移项目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园区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0%,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

        ---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提高园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单位土地面积销售收入和投资强度明显提高,单位产值能耗和用水量稳步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园区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1.推进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打破画地为牢问题,满足经济发展内在要求,节省交易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园区建设方面有效避免项目雷同、产业同质化问题发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竞争,降低园区运营成本,增加园区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政绩观,真正实行开放开发,加快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建议将全省产业园区划分5个园区协作区。即“一边”(沿边)园区协作区;“二带”经济协作区:哈大齐经济带园区协作区;哈牡绥东经济带园区协作区;“一圆”经济协作区:以绥化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园区协作区;“龙三角”经济协作区:以佳木斯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园区协作区。二是着力推进边境地区产业园区与内地产业园区协调发展。边境地区产业园区以其对俄的市场、通关等优势,内地园区以其资源、产业优势,进行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形成互补双赢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研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促进边境地区与内地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壮大。

        2.突出发展对俄园区。以现有产业园区为依托,遵循提升园区产业层次、提高园区产业发展质量、推进资源和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思路,以“一边”、“二带”、“一圆”、“一三角”的布局规划构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对俄经贸园区。

        3.重点产业与特色园区并重。一是各产业园区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区位优势等因素,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避免产业园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产业园区的差异性错位发展。二是突出发展重点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医药和生物制药、核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特种材料、木业制造、新型农机装备、石化精加、煤化工、高端石墨产品、绿色食品。三是大力培育具有地域品牌特色的产业园区,精心打造一批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相关产业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对一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和影响,规划建设对俄进出口园区50家。

        (五)着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1.旗舰战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培育大型同类产业园区集团,建设龙头型园区。“十三五”期间,通过新建以及依托国家开发区进行资源整合方式建设我省旗舰型园区,尽快扭转我省园区规模小、散、弱的现状。初步设想是培育25个旗舰型园区。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型产业园区3个。依托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领哈大齐经济带加快发展机电装备制造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旗舰型产业园区11个。在绥化地区和佳木斯地区以及农垦系统,各建设2个绿色食品产业旗舰型园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完达山各建设1个以乳业为主的旗舰型食品园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各建设1个以酒类产业为主的旗舰型食品园区。同时,将东宁雨润木耳批发市场纳入园区管理,加快形成黑龙江省以木耳为主的菌类食品产业园区。

        ---木制品业旗舰型园区3个。在牡丹江、伊春、大兴安岭各建设1个以木制品外向型销售为主的产业园区。即以生产品牌木制品为主,以周边木材加工园区为配套,形成完整的木材加工、木制品生产、木制品贸易产业链条。

        ---现代物流业旗舰型园区7个。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佳木斯、绥化、黑河各建1处以智能物流为标志的旗舰型现代物流园区。

        ---金融服务园区1个。该园区不需要建设实体园区,可依托龙江银行建设“网上金融园区”,其主要任务是对省内各个园区开展金融服务。

        2.集约化发展战略。目前,我省产业园区在总量和布局上已基本够用,“十三五”期间除新建具有特色的开发区以外,应重点推进园区产业集约化发展。即充分发挥边境地区、内陆地区以及国家级、省级、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区各自特色与优势,在同类型园区以及同类产品之间依托生产技术、管理方式、销售渠道等要素相互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形成联营合作态势,努力探索并推进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配套协作型、外地企业聚集型、综合循环利用型、科技创新型、出口加工贸易型、专业市场依托型等园区发展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国家级园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对省级园区、享受省级政策的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上下游产业配套、成链条集群式发展的产业格局。

        省级开发园区,一方面应积极与国家级园区合作,一方面应积极寻找与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的园区进行联合,扩大规模,带动其共同发展。

        享受省级政策的开发园区,应以自身资源优势,本着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主动与同自己具有同一产业特征的省级、国家级园区进行产业链式合作,快速发展壮大。

        3.规模化战略。实施规模化战略并不是要求所有园区都要自己上规模,而是采取联合联营策略。即:由有实力的大型公司对园区进行整合,使园区在公司统一引领之下发展园区业务。假如,哈尔滨华南城绿色食品国际博览城如能对全省绿色食品进行整合,打造统一的品牌,凡是加入到“绿博城”的绿色食品都集中到统一的品牌之下,就会形成产业规模,使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4.特色战略。一是绿色产业战略。作为绿色食品大省,农产品加工型园区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相关园区应从打造园区特色---绿色园区出发,着眼于农产品精深加工,采用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打造高端品牌,瞄准高端市场,锁定高端人群,追求高端利润。早日将绿色产业建设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二是返销战略。我省边境园区已经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产成品返销策略。要深入研究增加产品品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向来料地区返销,也可以加工后向国际市场销售。如利用俄罗斯木材加工生产品牌木制家具,返销俄罗斯或其他国际市场;利用俄罗斯鱼类资源,加工后返销俄罗斯或其他国际市场。

        5.统筹战略。一是内外园区统筹。境内园区的发展要与境外园区的发展相统筹。境内园区要依托境外园区拓展境外市场,境外园区亦可依托境内园区开展产品加工,进而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二是产业项目统筹。即针对某一类产业项目,通过旗舰型园区与其他园区实行合作,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按照集约化、标准化方针,采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市场销售措施,做成某一类产业或产品的航母。

        (六)按五大区域推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1.五大区域基本情况

        ---沿边(一边)区域。从大兴安岭沿对俄边境顺流而下,一直到东宁县,一共有18个市县,有各类口岸16个,其中河运口岸11个(绥滨、同江、抚远、饶河、萝北、嘉荫、逊克、孙吴、黑河、呼玛、漠河),公路口岸4个(东宁、绥芬河、密山、虎林) ,铁路口岸1个(绥芬河火车站)。

        沿边区域内资源禀赋十分丰富。如煤炭、金属、石墨等。萝北县有亚洲最大的石墨矿床,且煤炭储量丰富,鸡东县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34亿吨,居全省煤炭储量之首。具有经济价值较高的土特山产品和丰富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以及水产资源(抚远县是“中国鲟鳇鱼和大马哈鱼之乡”);具有中国最大湿地资源---三江湿地。

        2014年沿边区域内19家园区实现生产总值为165.8亿元,进出口总额共计52.4亿美元(其中出口32亿美元),税收收入10.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2.65亿元,全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89.76亿元,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43.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3.8亿元,期末实有企业数1887个,吸纳就业人数5.37万人。

        ---哈大齐区域。即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哈大齐”经济带重点产业资源及发展方向主要为:以哈尔滨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机电工业、现代医药工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以及绿色食品工业。肇东、安达以粮食深加工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中草药深加工业,承接哈尔滨产业辐射和转移。大庆的石油化工、农牧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齐齐哈尔的装备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化工产业,电子信息、环保、能源、造纸、冶金、建材等产业。

        2014年“哈大齐”经济带16家园区生产总值为2443.2亿元,实现的进出口总额为32.5亿美元(其中出口29.52亿美元),税收收入243.9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24.4亿元,全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874.3亿元,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24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9.3亿元,期末实有企业数14735个,吸纳就业人数69.8万人。

        ---哈牡绥东区域。即以牡丹江为核心,以绥芬河、东宁口岸为前沿,以滨绥铁路、绥满公路为轴线,以周边内陆县(市)为依托的带状经济区域,包括8个区县的9家园区(不计沿边区域和哈大齐区域的重复区域)。

        该区域内资源极为丰富。如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山产品资源、林木及林下经济资源等。2014年,该区域9家园区实现生产总值为543.3亿元,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其中出口6.4亿美元),实现税收60.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28亿元,全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23.5亿元,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74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期末实有企业数6109个,吸纳就业人数16.9万人。

        ---“一圆”区域。是指以绥化地区为核心的、没有纳入到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带和哈牡绥东经济带的园区。在该区域内,东北部为小兴安岭山麓丘陵林地,西部为广阔的平原,江河沟泡遍布,草原面积达865万亩;黑土地集中连片,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该区域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包括石油、煤炭、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铅、锌、黄铁及砂金等金属矿藏。

        2014年,该区域内(含七台河、鸡西地区)的37家园区实现生产总值512.4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7亿美元,税收收入61.2亿元,实现工业加工值409.6亿元,全区“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52.5亿元,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08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3.43亿元,期末实有企业数2128个,吸纳就业人数29.6万人。

        ---“三角”(龙三角)区域。是指以佳木斯为核心,西至鹤岗、东之双鸭山、南至依兰,以抚远和同江为支点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亦可泛指我省东部地区。该区域土地广袤、资源富集。区域内拥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江河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产资源在全省居于首位;拥有富集的风能资源,风力发电潜力大;已发现矿产资源黄金、煤炭、石油、天然气、饰面石材、矿泉水等矿产资源43种,其中天然气储量近百亿立方米;双鸭山、鹤岗两大煤矿可持续开采量位居黑龙江省第一。在双鸭山还有黑龙江省唯一的大型磁铁矿,储量1.2亿吨。

        该区域城市功能全面,产业基础雄厚,航空港、铁路、公路、口岸等基础设施完备。既是国家商品粮主要基地之一,也出产大量经济作物以及木耳、蘑菇、猴头菇、松子、鹿茸、元皮等大量的土特产品。

        该区域地处东北亚前沿,多个市县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以佳木斯为核心,依托东部地区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园区产业,建设“龙三角”经济区、进而建设“龙三角”自贸区,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区域经济之路,并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模式,将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2014年,区域内12家园区实现生产总值223.7亿元,进出口总额7.43美元,税收收入1.69亿元,实现工业加工值195亿元,“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14.8亿元,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35.3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6.2亿元,期末实有企业数717个,吸纳就业人数18万人。

        在这5个区域内,哈大齐经济带各园区除出口指标以外,其它各项指标均远远高于其他4个区域。在“一边”区域内

        的各园区出口额占全部园区出口额的40%。

        2.推进五大区域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路

        第一、高起点全方位推进园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产业园区-产业核心区和聚集带-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逐级推进,努力向“龙江丝路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布局聚集产业资源。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力要素聚集,打造开放经济高地,形成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

        ---建设对俄贸易前沿区。以建设“龙三角”自贸区为目标,以全省所有沿边地区产业园区为支撑,着力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边境保税区、跨境物流园区;积极与内地园区联合组团发展外向型经济,发挥对俄贸易的综合枢纽与辐射作用,形成边境内地园区协调发展态势。

        ---建设对俄贸易主力支撑区。哈大齐及哈牡绥东两条经济带处于“龙江丝路带”产业核心区,建议依托其产业聚集核心的基础,形成由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组成的对俄贸易及经技术合作主力支撑区。

        ---重点推进区。该区域包括两大农业平原、四大煤城。农业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园;煤城侧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产业等。

        第二、以电子商务助推园区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模式,大力助推产业园区建设。

        ---借助电子商务发展现代智能物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构筑双向物流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流通速度。

        ---借助电子商务推进园区产业集约化。互联网+模式可有效组合相关产业资源,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从而促进园区产业集约化加快形成。

        ---借助电子商务形成境内外园区联合发展态势。目前,我省在俄罗斯有20多家园区,其中,农业园区、木材园区可与境内相关园区开展有效合作。境内外园区联合发展不仅有助于跨境产业链的形成,还可构成一个跨境双向互动的产业园区运行系统,形成宏观意义上的“大园区”发展格局,对于我省企业走出去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各园区应牢固树立科学节能集约发展理念,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动清洁生产,促进产业链向生态链转变。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转变为“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开发区内不同企业之间应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现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

        第四、引导产业园区加快创新创业。一是落实和用好国家各类技术创新扶持政策。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机构和能提供各类公共技术支持和服务的高等院校、实验室等,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技术支撑,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建立区域内科研仪器设备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科学数据共享、科研文献共享机制及成果转化服务、政策法规指导、研发信息交流、人才供需匹配等诸多功能的服务平台。三是从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强化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五、创新开发区招商和投融资模式。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配套、资源开发、园区建设,精心编制包装项目,实施科学招商、产业招商、集约化招商,从过去只注重投资金额的“引资”观转变为更注重投资质量和结构的“选资”观。二是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构建“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项目建设法人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

        第六、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打造集投资环境宣传、招商引资介绍、项目合作、企业注册、投资后服务、对外投资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启绿色通道,是加快园区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健全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职责是按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开发区建设,负责制定和修编产业指导目录、重点项目跟踪推进、部门协调、项目落地等。

        ---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开发区管委会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导向,科学构筑功能完善、权力集中、精简高效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一是全面创新行政决策、执行、监督、协调运行机制,更加注重行政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二是加速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的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开发区,为高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全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目前,由于多个部门负责管理开发区,建议省政府成立全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开发区重大事项实行统一领导。

        2.理顺开发区管理职能。开发区即是经济管理部门,许多社会管理事务涉及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环保、工商、财税等多个部门,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加强协调,加快推进开发区建设,应赋予开发区管理必须的权限。一是开发区管委会行使同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审批、经济协调、社会管理等职能,对区域内的党务、经济、行政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和规划。二是开发区须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管委会可直接上报,须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审核,做好衔接、上报和服务工作。

        3.核定开发区管委会机构编制与级别

        开发区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可根据管辖地行政级别、规模、管辖面积、主要经济指标等因素,合理确定;管委会行政级别适当高配:国家级开发区为副厅级,市(地)管理的省级开发区为正处级,其他开发区为副处级。

        4.制定《开发区管理条例》。2013年,汪洋副总理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省区市可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或修订本地开发区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我省开发区的功能定位、管理模式、组织原则、政策保障等应在法律上得到保障,所以建议尽快出台《开发区管理条例》或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依法推动开发区加快建设。

        5.完善评价体系。一是建立开发区评价审核体系。根据全省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状况、土地利用水平,制定省级开发区设立审核和实施扩区调位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有序推进一批达到新设标准的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对原规划范围已经完成开发建设的开发区依法实施扩区调位,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二是建立开发区经济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开发进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集约利用土地、环境保护、服务管理等方面综合评价开发区的发展,加强对开发区发展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综合监测分析,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树立科学发展导向。三是积极运用评价考核成果。加强园区评价考核,对发展好的园区在资金安排、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和支持。对开发进度慢、入园企业少、土地利用率低、生产经营粗放、环境污染严重的开发区,要实施清理整顿直至予以撤并。

        (二)加强规划引领

        1.进一步完善规划。本规划目前仅仅是形成了初步架构,很多细节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希望省厅及有关部门结合其他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编制全省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发展需要定期组织修编。各开发区也要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

        拟新设和扩区调位的开发区,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统筹做好开发区、城镇发展和生态空间布局,界定园区边界,确定规划控制区、重点开发区和预留发展区,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功能区块及空间管制要求等重点内容。

        2.严格执行发展规划。已设立并运行的开发区要完善园区建设规划,明确界定近中期建设区和预留发展区,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并按照有关程序报批,经批准的开发区规划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以确保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

        (三)给予政策支持

        1.财税政策。梳理现行政策,强化政策衔接协调,运用好公共资源配置手段,着眼开发区发展的关键领域,适时制定实施新的发展政策,为开发区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土地政策。用地计划指标要向开发区倾斜,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对开发区内引进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省级开发区扩区调位和升级,必须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通过相关评审验收。鼓励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对投资强度大,厂房设计在三层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3.金融政策。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区融资格局。龙江银行要尽快研究建设网上金融园区,建立完善适合工业园区特点的信贷管理方式,优化贷款报批程序和流程;积极探索和运用BT、BOT、TOT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混合经济方式参与开发区内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主动配合外汇管理部门积极推进进出口核销整体改革,引导企业用好贸易投资便利化外汇管理政策。支持保险机构做好工业园区企业的保险服务工作。

        4.开放合作政策。支持开发区参加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吸引国际国内投资。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整合,进一步简化通关环节。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我省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支持开发区与国内外产业园区、大型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进行整体合作开发,支持对口支援合作园区发展。支持通过BTB、BTC等多种途径,有序推进省内开发区的合作共建,对合作共建的开发区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的利益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实行税收分成。

        5.环保政策。各开发区应高标准设定项目准入门槛,严格禁止国家明令淘汰产能和我省限制的落后产业项目,以及高耗能、高排放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开发区,控制投资强度低、单位产出低、建筑密度低的产业项目进入开发区。充分利用省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已通过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的,区内具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和内容可以依法按规定简化。 6.设立开发区发展基金。省级政府设立黑龙江省开发区创新创业产业导向基金。每年从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引导园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引导鼓励园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发展。市(地)、县政府设立本级政府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

        附:课题组名单

        课题组组长:李彦春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省科顾委商贸流通组副组长

        副组长:庄殿国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办公室主任

        成员:季晨光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赵磊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 宁黑龙江省商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采编:马春光)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beat365手机版_office365admin下载_义乌365人工客服电话多少区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2327000042  站点地图
        beat365手机版_office365admin下载_义乌365人工客服电话多少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备案序号:黑ICP备06004938号  黑公网安备 23272102000008号 联系电话:04572749702